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标志着我国宫颈癌防控进入新阶段,为进一步推动HPV疫苗国家免疫规划政策的科学落地。妇产科网邀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围绕“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实践与宫颈癌防控”展开分享。解答基层医疗工作者在接种实施、安全保障中的实操疑问,同时帮助公众厘清认知误区、提升主动接种意识。为广大同仁与公众提供兼具专业性与指导性的视角,助力政策更好地发挥防病惠民作用,共同推进我国宫颈癌消除目标的实现。
妇产科网:
此次国家明确自2025年11月10日起,为2011年11月10日后出生的满13周岁女孩免费接种2剂次双价HPV疫苗,这也是我国首次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从宫颈癌防治的临床和公共卫生视角来看,您认为这一政策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选择双价HPV疫苗作为免疫规划用苗、将13周岁作为核心接种年龄,背后主要基于哪些科学依据?
魏丽惠教授:
从临床和公共卫生视角来看,国家将HPV疫苗首次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是我国宫颈癌防治领域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一政策正式打通了HPV疫苗接种在公共卫生层面的规模化推广路径,能让特定年龄段女孩系统性、规范性地获得疫苗保护,为从源头上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奠定了关键基础,对推进我国消除宫颈癌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选择双价HPV疫苗作为免疫规划用苗,核心依据在于其对宫颈癌的核心防护价值。双价HPV疫苗可预防导致约70%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型HPV(如HPV16、18型),能覆盖大部分宫颈癌致病风险,在防控效果上可满足公共卫生层面的核心需求。同时,相较于其他价位疫苗,双价HPV疫苗在成本效益上更具优势,能在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投入下,让更多女孩获得保护,尤其适合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兼顾了防护效果与政策的可及性、普惠性。
➱将13周岁作为核心接种年龄,是基于多方面科学数据支撑的最优选择:
1、感染防护黄金期:13周岁女孩大多尚未有性生活,未暴露于HPV感染风险中,此时接种疫苗可最大程度避免后续HPV相关型别感染,从根本上阻断宫颈癌发生的起始环节。
2、免疫应答优势显著:全球数据及中国临床数据均显示,小年龄组(含13周岁)接种HPV疫苗,阳转率与大年龄组一致,但接种2剂次后,抗体免疫原性可达成人的1.5-2倍,能形成更强、更持久的免疫保护。
3、中国人群实验验证:针对中国人群的免疫调节实验已证实,15岁以下女孩接种2剂次HPV疫苗完全可行,而13周岁处于该区间内,且避开了小学生阶段的低龄管理难题,也避开了初三阶段升学压力对疫苗接种的干扰,能更高效地集中医疗资源,确保接种率与接种效果。
4、真实世界效果佐证:全球多国(如瑞典、英格兰)自2006年起推行小年龄组HPV疫苗接种计划,160万人规模的大样本数据显示,接种疫苗的女孩成年后宫颈腺癌发生率降低85%~88%,充分验证了该年龄段接种的长期防护价值。
妇产科网:
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落地过程中,这些工作的核心难点可能在哪?对基层做好接种安全,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魏丽惠教授
➱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政策落地的核心难点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1、精细化实施适配难:各地学生分布、学校管理模式、医疗资源配置存在差异,需针对不同地区(如城市与农村、高发地区与普通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适配性强的接种方案,避免“一刀切”导致接种效率低或覆盖不全。
2、认知与配合度提升难: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宫颈癌病因、HPV疫苗防护原理及接种必要性认知不足,可能存在犹豫或抵触情绪;同时,学校在疫苗接种宣传、组织协调中的角色需进一步明确,若沟通不到位,易影响接种意愿与参与率。
3、资源统筹与衔接难:基层接种点需同步对接学校、家庭、疾控部门,在接种时间安排(如避开上课时段)、人员调配(如应对集中接种高峰)、信息登记(如关联学生健康档案)等方面需高效衔接,避免出现流程混乱或资源浪费。
➱针对基层做好接种安全工作,具体建议如下:
1、强化接种全流程管理:严格遵循国家疾控中心后续出台的技术方案,规范疫苗储存运输(确保冷链全程达标)、接种前评估(核对年龄、健康状况,排除禁忌)、接种操作(严格无菌流程,规范注射部位与剂量)、接种后观察(留观30分钟,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等环节,杜绝操作失误。
2、夯实健康教育:通过学校讲座、家长手册、社区宣传等形式,明确告知宫颈癌发病机制HPV疫苗防护范围(非治疗性,仅预防未感染型别)、接种后注意事项,纠正“接种疫苗就不会得宫颈癌”的误区,提升公众对疫苗接种与后续筛查结合的认知。
3、建立应急保障机制:基层接种点需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及急救设备、药品,针对可能出现的过敏等不良反应制定应急预案;同时,建立接种信息追溯系统,确保疫苗来源、接种对象、接种记录可查,便于后续跟踪与管理。
4、加强多部门协作:推动疾控部门、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明确各方职责(如学校负责组织通知,接种点负责具体接种,疾控部门负责技术指导),提前摸排目标人群,合理安排接种时段,减少家长与学生的时间成本,提升接种便利性与安全性。
妇产科网:
您认为HPV疫苗国家免疫规划,对我国实现“2030年宫颈癌发病率下降50%”的目标有何推动作用?未来政策优化时,是否有必要扩大疫苗种类或目标人群?
魏丽惠教授
➱HPV疫苗国家免疫规划对实现“2030年宫颈癌发病率下降50%”的目标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从长远来看,该政策针对13周岁女孩建立常态化接种机制,可逐步在年轻女性群体中形成HPV感染防护屏障。虽然HPV感染到发展为宫颈癌需要漫长过程(通常40岁及以上才进入高发期),短期内可能难以直接看到发病率大幅下降,但随着接种人群逐步进入宫颈癌高发年龄段,其对HPV相关感染及后续宫颈癌发生的阻断效果将逐步显现,为中长期发病率下降提供核心支撑。
同时,政策覆盖了包括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这些地区此前存在筛查资源有限、宫颈癌防控难度大的问题,通过为13周岁女孩免费接种疫苗,可从源头降低该群体未来宫颈癌发病风险,弥补筛查资源不足的短板,助力缩小不同地区宫颈癌防控差距,为全国范围内实现发病率下降目标筑牢基础。
➱未来政策优化时,是否扩大疫苗种类或目标人群需结合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考量:
1、疫苗种类扩大:从防护效果来看,九价HPV疫苗可预防约90%的宫颈癌,较双价疫苗有20%的防护提升,未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疫苗研发与生产能力提升,若能实现九价疫苗成本下降、供应稳定,扩大至九价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具有积极意义。但当前需优先保障双价疫苗的普及,避免因等待高价疫苗而延误防控时机——双价疫苗已能覆盖大部分致病风险,现阶段推广双价疫苗的性价比更高,可快速扩大保护范围。
2、目标人群扩大:从防控需求来看,未来可逐步探索扩大目标人群。一方面,可考虑将接种年龄范围向9-14岁内其他年龄段延伸(如12-14岁),进一步扩大小年龄组保护覆盖面;另一方面,可研究将男性纳入接种范围(HPV感染也与男性肛门癌、阴茎癌等相关,且男性感染可能传播给女性),从整体上降低HPV病毒传播率,形成更全面的人群防护网络。但扩大目标人群需同步评估公共卫生资源承载能力、成本效益等因素,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
需注意的是,无论是否扩大疫苗种类或目标人群,都需始终强调“疫苗接种+定期筛查”的结合——HPV疫苗为预防性疫苗,无法阻断已感染HPV人群的病程进展,即便接种疫苗,成年后仍需坚持定期宫颈癌筛查,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宫颈癌防控目标。
总结
魏丽惠教授围绕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展开解读,指出该政策是我国宫颈癌防治里程碑事件,可系统性保护特定年龄段女孩,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有力推进宫颈癌消除进程。政策选双价HPV疫苗,因防护覆盖核心致病风险且适配全国推广;定13岁为核心接种年龄,契合感染防护黄金期,有科学实验与全球数据支撑。该政策为2030年宫颈癌发病率降50%筑牢基础,未来优化方向明确,同时强调“疫苗+筛查”结合,对提升国民健康意义重大。
专家简介
魏丽惠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有国家特殊津贴
❖社会任职:北京大学妇产科学系名誉主任,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阴道镜和宫颈病理联盟(IFCPC)成员,美国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会(ASCCP)成员,《中华妇产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主编。
❖学术贡献:在推动我国妇产科医疗、科研与教学工作的进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在子宫颈癌的预防和控制领域拥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曾就该议题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两会健康策直播节目中发布专题视频。担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多年,率先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妇产科学系,形成了北京大学妇产科的学科优势。近年推动我国子宫颈癌防治工作走向世界。
❖荣誉与成就:获多项国家教育部、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学会、北京市等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中国医师奖;发表论文400余篇;编写专业书籍多部,先后培养硕、博及博后研究生76名。
责编:霍盼
